“Steam”到底怎么读?一份大家都能看懂的语音学指南

“Steam”到底怎么读?一份大家都能看懂的语音学指南

每隔一段时间,社区就能刷到《“Steam”读“斯蒂姆”还是“斯替姆”》《英语有没有浊化》这类帖子,评论区也是如同意料之中一般吵得不可开交。这次我们就来详细梳理一下,英语,乃至其他语言里清浊辅音的那些事。

省流:先说结论,Steam中“t”的发音与汉语拼音“d”基本相同,但它们都不是“浊辅音”。

注1:之所以上面说是“基本相同”,是因为两者在“浊声初起时”这一指标上有一些细微差异,这里涉及到了一个语音学术语,感兴趣的盒友可以接着往下阅读。

注2:本文较长,且涉及部分国际音标及语言学基础知识,建议感兴趣的小伙伴抽出一整段时间阅读。

一、先从“Steam”说开去我们不妨先忘记上面的结论,先看看各大权威词典里它的发音:

《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词典》第五版

《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七版

《韦氏词典》在线版可以发现,以上三部词典里steam的读音都是:/stiːm/(或/stɪm/)那是不是意味着应该读类似“斯替姆”的发音呢?当然也不对,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盒友认为应该读作“斯蒂姆”了。下面我们从国际音标的角度仔细讨论这个问题。

二、揭开/t/的面纱——从国际音标到齿龈爆发音可能有小伙伴看到这里不耐烦了:“国际音标我小学就学过了,但并不能帮助我解答上面的问题。”

没错,那是因为国内英语课堂里教授的是“英语定制版国际音标”(即所谓的DJ音标),对原本完整的国际音标进行了大幅简化。

DJ音标最初从当时的国际音标元音表中选出了8个英语常用元音作为“DJ音标元音表”,之后又陆续添加了其他几个元音符号,组成了大家英语课上常见的“英语国际音标元音表”

国际音标表(2020年修订版)注:对于每一种特定的语言,各国的语言学家会对国际音标进行进一步的“定制化”以符合该语言的某些特点,如汉语普通话及部分方言中,以“儿化音”为代表的卷舌音以及“整体认读”音节的元音等音素在最初版本的国际音标中体现得不是特别明显,因此早年的汉语语言学家们额外设计了一系列“附加音标”用于汉语普通话及其方言的标注,但随着国际音标表的更新,这些符号大都已被逐渐淘汰。

别看这张表这么长,图中最上方蓝紫色框内的就是肺部气流辅音表。其中“肺部气流辅音”也就是一般意义上的“辅音”,包含绝大部分人类语言中的辅音。

具体介绍一下肺部气流辅音表:

国际音标表(2007年中国语言学会官方中文版)因此可以发现辅音/t/和/d/属于“齿|龈|龈后”“爆发音”,即发声部位是舌尖+上牙龈(上面一排牙齿后面牙龈附近的那一块区域,语音学术语为“上齿龈”)——发声前阻塞声道和口腔,同时舌尖抵住上齿龈(这个过程叫“成阻”);随后声道呼出气流,但此时口腔仍然紧闭(这个过程叫“持阻”);最后瞬间打开口腔,使气流爆发而出(这个过程叫“除阻”),从而得以发出/t/和/d/。请记住“成阻”、“持阻”和“除阻”这三个术语,之后还会提到这几个概念。

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回味”这一发音过程,并尝试改变发声部位或发声方式,你将会发现发声部位或方式的改变意味着无法发出/t/或/d/,如将舌尖向口腔后部移动(语音学术语为“软腭”),发声方式保持不变,此时即使你尝试发出/t/或/d/,但最后发出的将是/k/或/g/。

三、什么是“清”,什么是“浊”?——通过时频谱认识“浊声初起时”上一节中我们对/t/和/d/有了全新的认识,那么具体怎么区分/t/和/d/呢?

时频谱时频谱,又称声谱图,是一种描述声波振动的频率如何随时间变化的热图,在语言学研究中具有极其广泛的应用(语言学专业的盒友肯定经常见到)。

发音“ta-ta-ta”的时频谱信息“浊声初起时”(voice-onset time,VOT)大概了解了时频谱,我们来认识本文的重要人物——“浊声初起时”。

“浊声初起时”,常简写为VOT,指的是某一辅音从除阻(还记得吗?“除阻”指的是气流突破口腔阻碍的过程)的一刻起到声带开始振动为止,中间所经过的时间。

那么VOT究竟有什么用呢?我们先回到“清浊辅音”的定义:

https://zh.*********.org/wiki/%E6%B8%85%E6%BF%81%E9%9F%B3此时VOT应运而生,它可被用于记录辅音发声时声带振动的时机,进而“定量”地衡量辅音的清浊程度。

”浊爆发音“(如/d/)-”清爆发音“(如/t/)-”送气清爆发音“(如/tʰ/)的简化版时频谱图对于浊辅音来说,锯齿线在整个气流发生过程中都连续,这说明“声带持续振动”,或者说“声带振动发生在除阻过程前”。结合VOT的定义,VOT表示的是从除阻那一刻起到声带开始振动为止中间所经过的时间,因此我们可以认为VOT是一个负值。

对于不送气清辅音来说,锯齿线在下方实线处发生了中断,这说明“声带在气流除阻时才开始振动”,或者说“声带振动与除阻过程同时发生”。结合VOT的定义,我们可以认为VOT为0。

注:在/p/、/t/、/k/中,往往是/p/的VOT最短,k的VOT最长,这一现象在英语、汉语还是日语中都有着一致性。

“送气”与“不送气”在上图中,我们还看到了送气清辅音的情况,它的VOT大于0。那么“送气”究竟是一种什么现象,和声带振动又有什么区别呢?

https://zh.*********.org/wiki/%E9%80%81%E6%B0%A3发出送气清辅音时,即使辅音除阻已经结束,声道仍然打开,并持续呼出气流,直到元音发出为止,此时声带才开始振动。这就是送气清辅音VOT大于0的解释。

实际上,一个辅音的“送气”与否,和它的“清浊”并没有直接关系。在现代英语中,只有“清”与“浊”的对立,而一个辅音是否“送气”并不影响词义的辨别(即所谓的“没有语义学含义”);而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只有“送气”与“不送气”的对立,而辅音是否涉及“声带振动”并不影响词义的辨别(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在下一节详细介绍)。

也许还有读者会感到疑惑:我说“塔”和“打”的时候声带都振动了呀。别忘了元音也会触发声带振动的,当我们说“塔”或者“打”的时候,真的能完全去除元音的影响吗?

在国际音标中,使用附加符号[◌ʰ]表示一个辅音的送气化现象,如不送气清辅音/p/的送气化版本就是/pʰ/。

四、英语中有“浊化”吗?——现代英语的“清浊对立”上一句最后我们提到了“送气”与“不送气”,这一发声方式连同辅音的“清浊”对立现象将是本文议题——“‘Steam’中的‘t’怎么读”这个问题的关键所在。

现代英语的“清浊对立”在现代英语中,浊辅音不送气,而清辅音大部分情况都是以送气化的形态出现,而部分例外情况下送气减弱,具体请参考下方“现代英语有关”爆发音“的音变规则”。因此可以认为,现代英语只有“清浊对立”。

不过,尽管英语区分清浊辅音,但现代英语里的浊音普遍没有法语等罗曼语以及日语中的浊音那么典型。

西班牙语p/b和英语p/b在时频谱上的VOT对比:可以发现西班牙语b发音时在除阻前声带已经振动,VOT为负,属于典型的浊音,而英语b的VOT趋近于零,与西班牙语p相当,也就是说现代英语的浊辅音已经有明显的清化特征位于单词或音节开头的p、t、k,读作具有明显送气的/pʰ/、/tʰ/和/kʰ/(与汉语拼音p、t、k相同),如Peter(单词开头)、attack(音节开头)、Africa(音节开头)。

重读音节中的/s/之后的p、t、k送气明显减弱,读作不送气清辅音/p/、/t/和/k/(与汉语拼音b、d、g相同,在下一节中介绍),如speak、stand、skill;而在非重读音节中往往无明显变化,维持送气发音,如hospice(救济院)、rusty(生锈的)、biscuit(饼干)。

紧跟在其他爆发音之前的p、t、k,受到后面爆发音的影响,送气也有明显减弱,可读作不送气清辅音,如kept、asked。

以上三点是现代英语中p、t、k主要的发音规则。

值得注意的是,当/s/后的p、t、k不作为一个“独立语素”存在(说人话:即此处s之前的部分不是一个前缀,s之后的部分不是一个词根)时,遵守以上的规则,如distend(动词,使膨胀)中的t不送气;相对地,当/s/后的p、t、k本身就是一个“独立语素”时,此时p、t、k维持送气发音,如distaste(名词,厌恶)就可以看作前缀dis+词根taste的组合,因此这里的t即使跟在s后面也需要送气。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认为:现代英语中没有浊化现象。这个概念之所以广泛流传,只是因为汉语里没有真正的浊音,只有不送气清音,刚好英语的“不送气化”和汉语里的不送气清音不谋而合,于是在中小学英语教学的实践中,英语老师往往都使用“浊化”这个概念来使学生从母语的角度更好地理解英语的“不送气化”现象。这是一个在实践中很成功的教学方法,但是背后的原理可谓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五、为什么我分不清“清浊”?——从中古汉语“三十六字母”到现代汉语诸方言上一节中我们对英语中的“清浊对立”进行了介绍,也反复提到“汉语里没有真正的浊音”。那么想必大家会有新的问题:为什么我无法区分“不送气清”和“浊”,而我的朋友却能分清?

“三十六字母”在介绍“三十六字母”之前,先澄清一个概念:“清”与“浊”的概念都出自中国古代音韵学家之手,而这些术语在近代恰好与西方语音学术语里的“voiceless”和“voiced”有一定对应,因此被国内语音学界沿用了下来。

宋人”三十六字母“,方括号内为对应声母的国际音标,其中p‘就等价于pʰ,以此类推上古汉语:周朝至汉朝时期的汉语,其中依照演进又可细分先秦音系与汉代音系;

中古汉语:魏晋南北朝至唐朝时期的汉语;

近代汉语:起始于北宋或宋末元初,可细分为两宋音系、元代音系及明清官话音系。

其中上古汉语还原比较困难,近代汉语在某个关键特征上又和现代汉语趋于一致,那么现在的焦点就落在了中古汉语上。

这个关键特征,就是宋代音系浊辅音的消失,即所谓的“中古全浊音”,这一点可以说是中古至近代声母简化过程中最为意义深远的一项。

中古汉语早期的声母以切韵音系声母为代表,晚期的声母以“三十六字母”为代表。其中“三十六字母”分为四类:全清、次清、全浊、次浊。“全清”对应语音学上的不送气清音,“次清”对应送气清音,“全浊”对应不送气浊音,“次浊”对应鼻浊音及通音(包括近音、边音、擦音和元音)等。

在实际分析中古声母时,常使用三十六字母中的例字来称呼中古汉语中的声母,如“帮母”指的是中古/p/,而“晓母”指的是中古/x/(与汉语拼音h一致)等。

可以看出,中古声母的全浊音在后世演化的过程中,逐渐与全清或次清声母合流。根据中古韵图和现代汉语各方言的对比情况,大概情况可能是:全浊声母中平声的部分归入次清,仄声(上、去、入声)的部分归入全清(即所谓的“平送仄收”)。

汉语诸方言的情况汉语各方言的发展,大体是与中古汉语齐头并进的,并与当时的官话相互影响。随着汉语的演进,现代汉语官话及多数方言都丢失了全浊音。但有部分南方方言保留了部分全浊声母的痕迹,其中保留最完整的是吴语:

吴语

吴语方言地图,如其中“太湖片”就包括了现在的上海话、杭州话、苏州话以及绍兴话等

上海话中保留了中古汉语部分”全浊“-”全清“-”次清“声母的对立情况不过,目前绝大多数地区吴语的浊音实际上都属于“清音浊流”,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浊音清化现象,真正“浊音浊流”的例子有温州话。

吴语区的盒友们,你们比起其他地区的小伙伴出生自带区分清浊辅音的技能,你们就偷着乐吧.jpg

闽语

闽语中,只有闽南语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浊音。如闽南语中的文(bun5)、柳(liu2或diu2)以及语(ɡi3)。

闽南语的浊音/b/、/d/、/g/实际上是从中古次浊声母明母(/m/)、泥母(/n/)和疑母(/ŋ/)经去鼻塞音化而分化出来的,与中古全浊声母可能不是直接相关,因此一般来说并不看作具有“清浊对立”的语音学特性。

粤语

全浊声母在现代粤语中已全部丢失,但仍有迹可循。中古全清、次清声母归入阴声调(阴平、阴上、阴去、上下阴入),全浊声母归入阳声调(阳平、阳上、阳去、阳入),因此粤语区的盒友们在一定程度上仍能区分中古浊音。

赣语/客家话

全浊声母在赣语/客家话已全部丢失,但与粤语类似,同样可看出端倪。由于中古全浊声母“平送仄收”的规律,赣语/客家话里送气,而普通话里不送气的,可能就是中古浊音,如病(p-)、旧(q-)、地(t-)等字。

湘语

古湘语保留了浊音,但新湘语已全部丢失,且由于上声和入声都不分阴阳,故无法像粤语、赣语、客家话一样找到中古浊音的踪迹。

现代汉语中其他的送气辅音现代汉语中除“pʰ-p”、“tʰ-t”和“kʰ-k”这三个爆发音之外,还有几个有着“送气-不送气”对立的辅音:

/tɕʰ/-/tɕ/,对应汉语拼音q-j,即:q是j的送气化版本,它们都是清辅音;

/tsʰ/-/ts/,对应汉语拼音c-z,即:c是z的送气化版本,它们都是清辅音;

/ʈʂʰ/-/ʈʂ/,对应汉语拼音ch-zh,即:ch是zh的送气化版本,它们也都是清辅音。

从威妥玛拼音到汉语拼音大家可能对kung fu(功夫)、tai pei(台北)、Chiang Kai-shek(你们都知道是谁)这样的单词并不陌生,但看起来与它们真实的发音差得比较远。这些其实是源自威妥玛拼音的译法,在汉语拼音诞生之前,它是极其权威的汉字拉丁化方案。

威妥玛拼音总体上沿用了西欧诸语言的拉丁化习惯,对于没有浊音的汉语,分别采用“p、t、k”和“p'、t'、k'”表示不送气清音和送气清音,而没有采用“b、d、g”等字母。

1957年,第六十次国务院全体会议通过《关于公布〈汉语拼音方案草案〉的决议》,汉语拼音正式诞生。在汉语拼音中,摈弃了威妥玛拼音处理汉语清浊辅音的方案,使用p、t、k标注送气清辅音,b、d、g标注不送气清辅音。

汉语拼音的制定与普及,对解放初期识字率的提高以及普通话的推广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对于如今的外语学习者来说,由于“浊音字母(b、d、g)表示不送气清音”这一概念过于根深蒂固,在学习有浊辅音的语言(如西班牙语、日语、吴语等)时,不少人受汉语拼音影响而无法正确发出,甚至无法正确区分浊音。

六、“あなた”读作“anata”还是“anada”?——其他语言中的类似现象其实本文到这就可以结束了,但其实类似的问题并不只在英语里出现,小语种学习者们同样会碰到相关的问题。以下对部分小语种里“清浊对立”及“送气与否”的问题进行简单介绍,希望对广大学日语、法语、西班牙语的小伙伴们有所帮助。

日语日语中只有“清浊对立”。か行、た行和ぱ行所代表的“k”、“t”和“p”其实都是清辅音:它们在词首弱送气(送气程度小于英语或汉语),如かさ(伞)、テレビ(电视)、パソコン(电脑),而在词中往往都不送气,如しずか(安静的)、あした(明天)、りっぱ(漂亮的、优秀的)。

此外,如果一个单词有调核,那么调核(日语声调的中心点)处清辅音的送气程度往往大于非调核处清辅音,如在标准日语中あした(尾高型)中的た送气程度就比あなた(中高型)中的た大一些。

因此可以先解答本小节的问题:“あなた”在标准日语中理论上应该读作/anata/。但是由于あなた的调型为中高型,音节-ta并不在调核上,因此送气程度更弱,因此在中国人看来,听错成/anada/是几乎无法避免的事情。

标准日语中,あなた的调型为中高型中古汉语与日语汉字音之间的联系

日语“吴音”从南北朝时期传入,而“汉音”则从唐朝传入,因此从“吴音”与“汉音”之间的区别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中古汉语的发展历程:如“定”字吴音“ヂャウ”,汉音“テイ”,可以从中看出汉音里全浊声母的丢失;相反地,日语学习者也可以通过中古音更好地记忆日语的汉字音,如中古群母/g/对应日语“群”的音读“グン”,日母/ȵ-ɲ/对应日语“日”的音读“ニ”等。

韩语韩语中的情况较为特殊。

松音“ㅂ”、“ㄷ”和“ㄱ”:在词首为具有轻微送气的清音(如달,/tal/),在词中为浊音(如하다 ,/hada/);

值得注意的是,在词中的松音将会“浊化”,这是真正意义上的浊化。

送气音“ㅍ”、“ㅌ”和“ㅋ”:强送气清辅音,送气程度大于英语和汉语;

此外韩语中还有一种特殊的“紧辅音”:“ㅃ”、“ㄸ”和“ㄲ”:它们在理论上是不送气清音,用国际音标/p͈/、/t͈/和/k͈/表示。

韩语中特殊的不送气清辅音-送气清辅音-紧辅音对立现象法语中只有“清浊对立”。

值得注意的是,在部分场合下具有“强调重音”的单词中,词首音节的第一个辅音常常会出现“辅音延长”现象:

如épouvantable(太恐怖了,[e.pːu.vɑ̃.tabl])词首的p会出现“辅音延长”,进而时常被中国学习者认为是出现了“送气化”。

西班牙语西班牙语中只有“清浊对立”。

但值得注意的是,字母b、d、g只在以下三种情况读浊爆发音/b/、/d/和/ɡ/:词首、鼻浊音(/m/、/n/、/ɲ/)后、边音(/l/、/ʎ/)后,在其他情况下,它们实际的发音为浊近音/β/、/ð/、/ɣ/:

如anécdota(趣闻,[aˈneɣðota])中的c本应读成/k/,实际读成/ɣ/。

俄语俄语中只有“清浊对立”。

同样值得注意的是,在实际发音时,相邻的辅音可能会收到前后的辅音影响而发生清浊变化:

如водка(伏特加,[ˈvotkə])中的д本应读成/d/,实际受其后的к影响而读成/t/。

这个现象叫做“清浊同化”(语音流变中的一种),在俄语、波兰语等斯拉夫语族语言中都有存在。

印地语印地语中同时存在“清浊对立”和“送气/不送气对立”。

梵语及现代印度次大陆的大部分语言(如印地语)中,清浊辅音各自有送气和不送气两个版本,如क(不送气清音ka)、ख(送气清音kha)、ग(不送气浊音ga)、घ(送气浊音gha)。其中送气浊音gha对于汉语及英语母语者来说较难掌握。

印地语中的五大“辅音组”注:在印度英语中,受印地语影响,单词或音节开头的p、t、k也不送气,如pepper(印度英语版)。

借用印地语字母总结各大语言爆发音“清浊”与“送气”的基本情况:汉语普通话只有不送气清和送气清,英语只有送气清和不送气浊(不考虑音变),西班牙语只有不送气清和不送气浊,上海话有不送气清、送气清和不送气浊本文到此结束,希望盒友们能看到最后,也希望大家能对“Steam到底怎么读”这个问题有全新的认识。

更多游戏资讯请关注:电玩帮游戏资讯专区

电玩帮图文攻略 www.vgover.com

相关推荐

中国移动在职员工数量45万名 电信联通分别为28万和24.4万
4.4版本攸望三叠任务攻略,任务委托心得
葡萄牙vs法国历史战绩 葡萄牙vs法国足球交战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