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前封王多用秦王、魏王等命名,清朝后为何成了恭亲王、礼亲王

明朝前封王多用秦王、魏王等命名,清朝后为何成了恭亲王、礼亲王

但是在周朝后期,国家内乱严重,各诸侯国的首领便争相开始称王,例如春秋时期的楚庄王等,战国时期的秦王,楚王等,可以说是战乱不断,国家处在动荡之中。

但是不久之后,秦王嬴政统一六国,结束了分裂的局面,可以说是暂时的统一了。但是战国时期,那些国家的封号却一直影响着后来的朝代,一直被后来的历朝历代所沿袭使用。

分封制度的发展,封号的演变

秦王统一之后,但是秦始皇嬴政认为,春秋战国时期之所以如此动乱,就是因为封国导致的,于是秦始皇便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将全部权力集中在自己手中,没有给自己的儿子以及那些家族成员和大臣封赏任何土地。秦始皇本以为这样国家就可以长治久安。

但是没想到如此风光的秦朝也只不过是昙花一现,经历了短短三十几年就被众人推翻。之后登上领导人地位的刘邦却又认为,秦朝之所以灭亡,就是因为他没有封地给那些家族成员,这样在自己被攻打时,没有家族成员来帮忙,最后导致秦朝经历短暂时期就被灭亡。

于是刘邦吸取了秦朝灭亡的教训,实行郡国并行制度,大肆的给自己家族的人封土地,并同意他们可以在自己的封地上建国称王,这些封王的称号大多数还是以前战国时的称号。《汉史》中描述了刘邦对封王的看法,“刘邦却和这些人提前说明,若是有非刘姓的人称王,那你们可以直接对其进行攻打”,以此来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

果然,这种方法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并且一直被沿用到隋朝。但是在唐朝这个分封制度却发生了一些改变。唐朝还是沿用之前那些封号,但是这些封王却不能够前往自己的封国上任,而是呆在宫中。

到了宋朝之后,基本上沿袭了唐朝的传统,但是封王的称号会出现一些比较祥瑞的字,例如宋徽宗以前就是端王等。但是这些封号多半是不能够世袭给下一任的。这种方法便于统治者对王室进行管理。

在《明史》中记载,朱元璋又开始沿用汉朝的分封制度,给自己的儿子等家族成员既有实际的称号又有实际的封地,目的是希望这些藩王可以抵御外敌,保明王朝安稳。明朝的封号大多数也是战国时期的那些封号,例如燕王朱棣等。

但是在清朝却将以前的那些称号全部摒弃,改用礼亲王等称号来封王,那清朝到底是因为什么原因抛弃以前那些封号,改用自己的封号呢?

清朝摒弃旧制度的原因

但是清朝除了不沿袭使用以前的那些称号之外,那些封王的王爷贵族等同样也没有属于自己的领土,这样的目的也是为了维护秦王朝的长治久安。

清朝的统治者是早期北方的满清人员,他们有着自己的风俗习惯。而且最开始满清建立自己政权的时候还没有占据中原,只是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因此,他们还没有占据中原,就令自己那些八旗子弟按照中原地区的封号来,是非常的不合适的。一是无法令自己部将信服,二是可能会引起误会,导致中原王朝对其讨伐。

第二个原因就是清朝是少数民族,和中原人有着不同的传统以及不同的文化信仰。中原汉族统治者基本上都是会实行分封制度,并且这些封地等还会实行世袭制度,会让自己家族人一直沿袭下去。但是满清却有着自己的八旗制度,而且这种制度也深得民心。

另外清朝也是为了吸取前朝的教训,前朝明朝正是因为这种制度,给自己的部下封王封号,令他们开始真的认为自己有着极高的权力,可以和战国时期的封王相提并论,就导致了他们的自大。于是就发生了靖难之役。

于是清王朝正是因为这些原因,摒弃了之前那些封地封号制度,沿用自己的一些封号制度,封自己的那些贵族为恭亲王,礼亲王。前面加上这些祥瑞的字,可以保清王朝安稳发展。

小结

从分封制度开始,就发展演变了一系列的分封制度以及一系列的称号,这些称号影响力后面的历朝历代,被后代很多朝代所沿用,可见他的影响之深。但是清朝却摒弃这些,改用自己的称号,同时也说明,任何事物不只有沿袭使用,还有不断创新。

参考:《史记》

《汉史》

《明史》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关推荐

“国际足联敲定2030与2034年世界杯举办地-新华网”
G20酒吧(建德旗舰店)

G20酒吧(建德旗舰店)

📅 11-04 👁️ 1114
钕字成语接龙词大全,包含钕字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