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按照1995年教育部(原国家教委)颁发的“高等工业学校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本着简洁、通俗、先进和实用的原则精心编写,分为《模拟电路基础》和《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两册出版。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半导体二极管及基本电路、晶体管及放大电路分析基础、放大电路的频率特性、场效应管及基本放大电路、负反馈放大电路、集成运算放大器、集成运算放大器的应用、低频功率放大电路、脉冲波形的产生与变换、直流电源。每章有小结、习题(或思考题),便于教学和自学。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教育各专业模拟电路课程的教材(教学学时为40~70),也可供工程技术人员自学和参考。
前言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由于微电子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电子技术已成为许多专业开设的一门技术基础课程。随着半导体技术的发展,模拟电路所涵盖的内容越来越多,但受限于新的教学大纲和学生知识结构的变化,该门课所允许的授课学时却越来越少,该教材就是为了适应这种形势的需要而编写的。编者在分析了1990年以来出版或再版的若干美国同类教材和国内重点大学的改革教材的基础上,结合他们多年来在该门课上的教学体会及在该领域的科研实践体会,力求在教材编写中体现出以下的思路和特色。
(1) 教材最大限度地删除了对半导体器件(半导体二极管、晶体管和场效应晶体管)内部物理过程的数学分析,把注意力放在器件的外部伏安特性、模型和参数上面。这是解决模拟电路内容多、学时数少的必要措施,这一作法也被各种新教材所共同采用。
(2) 虽然新品器件、新电路不断涌现,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是不会变化的。教材始终以“讲透概念原理,打好电路基础”为宗旨。对基本概念的讲述一般不压缩篇幅,这是使教材易读的重要措施。简化公式的数学分析推导过程,使公式简明易记,重在应用。
(3) 教材服务的对象是初学者,因此在章节次序的安排上符合由浅入深,从个别到-般的认识规律。例如: 不为“先器件后电路”的系统性,而把器件在前面的章节里就全盘托出,使得学习难度增加。代之以“边器件边电路”的方法,介绍完一种器件,接着就讲它的基本实用电路。放大电路的分析也按照先基础电路后实用变形电路来编排。
(4) 教材有意识地加强了电路模型的概念。电路中的电子器件一旦模型化以后,剩下分析计算的工作依靠电路理论课程的知识来完成,...
课件下载
样章下载
暂无网络资源
版权信息
扫描二维码下载APP了解更多